培训成果

渗透底蕴文化 滋养师生心灵

来源:教育部第22期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   发布时间:2013-11-07 16:35

    《诗经·国风·雄雉》里有一句:“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意思是道路那么远,你什么时候能来?而我们一直喜欢将其中的“道”理解为《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因为悟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题记

    2013年4月7日,我们教育部22期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的47位学员,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精心安排下,在刘主任、万老师、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六天的湖南教育考察之旅。出发之前,领导进行了考察动员,并给每个组分配了重点考察任务。


    我们第一组学员的观察重点是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是文化机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地方。我们常常把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因此建设学校就是要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那么,在以“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等为基本精神的“湖湘文化”影响下的湖南,其学校的文化建设情况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听取了长沙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长沙市基础教育的情况介绍,走进了长沙市南雅中学、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长郡双语实验学校、长沙明德华兴中学、常德明义中学(即常德四中)、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等六所湖南最好的初中。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外显的楼亭瓦舍、阳光的面孔、系列高档的物态文化,更是那让人神往的学校精神,以及由此支撑起来的人文氛围和不凡的教育正能量。可以说,我们触摸到的是这些学校“文化立校”的脉搏,聆听到的是“以文化人”的声籁,嗅闻到了文化校园的芳香,也见证了文化育人的力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再次打开这美丽的文化画卷,领略它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一、六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本次考察的六所学校,都是湖南省甚至可说是在全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这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它们在注重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很多做法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大气、雅致的南雅中学:长沙市南雅中学是2002年由长沙市政府批准,依托百年名校雅礼中学创办的高起点、有特色、现代化的完全中学。2012年学校成功转制成为市属公办完全中学。学校秉承“百年雅礼”的优良传统,围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实施“开放教育、个性教育、自主教育”三大策略,致力打造“全省顶尖初中、一流精品高中”。走进占地面积285亩的南雅中学,只见它高标准的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体育场、篮球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硬件设施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校园内鸟语花香、风景宜人,整体布局清雅别致,建筑风格融合中西特色,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现代、朴实的长郡双语:长郡中学1904年由长沙知府颜钟骥创建,始称“长沙府中学堂”,是当时唯一的府立中学堂。此后,学校先后多次更名,1984年恢复长郡中学。百余年来,长郡以“朴实沉毅”为校训陶铸精英,不仅造就了徐特立、李维汉等一代名师,还孕育了任弼时、李立三、陈赓、曾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里走出了张孝骞、沈其震等十三位院士和美学家蔡仪、音乐家吕骥及青年歌唱家张也等一大批学者名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长沙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在“八方小区”投资兴建了长郡初中部――即长郡双语。学校占地150亩,总体布局借鉴岳麓书院的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错落有致,庄严素雅中透出现代意识。


    “质量+服务”的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和高中于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公办学校。在校师生员工近万名,是长沙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学校。庞大的校园内,学校将“质量+服务”作为立校之本,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作出了突出贡献。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生活服务已成为学校的两块金字招牌。


    古朴、厚重的明德华兴中学:学校自1903年创办至今一百多年,素有“辛亥革命策源地”、“院士的摇篮”之美誉。毛泽东早年有“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的赞誉,蒋介石曾为学校手书“止于至善”的牌匾。在新时期,学校继续秉承百年明德“坚、苦、真、诚”的校训,发扬“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沿着“文化立校、特色办学”的办学思路,稳步扎实地推进着各项工作,可以说,这个学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存在,处身其中,似乎徜徉于文化的海洋中。


    明德、尚义的常德四中。“明义文化铸品牌 ,特色引领誉三湘”是常德四中的写照。如何使学校文化――“明义”文化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是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

    弥漫着国学、书香、墨香的芷兰实验学校。学校以“芷兰”为总纲、以沅澧文化为基点,以“屈原精神”为主体象征,深入挖掘了芷兰文化内涵,倾力打造了雅致芷兰、快乐芷兰、书香芷兰、创新芷兰四大品牌,大力进行文化建设。其富有特色的文化长廓、文化墙、道德讲堂、书屋等让人仿佛置身于弥漫着国学、书香、墨香的神圣殿堂。环境育人,特色熏陶,让芷兰实验学校“滋芷育兰,砥柱中华”的育人理念已悄然而生。

    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呈现出来的共同亮点及启示:

 

    正如在基本情况介绍中讲到的,六所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它们之间似乎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体现在:


    1.自上而下的思想重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文化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已成为政府机构和学校领导的共识。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没有优秀的文化,也不会没有卓越的学校。以上学校,正因为从政府到学校的各级领导都认识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都把学校文化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教育规划、教育投资、文化设计、课程改革、活动投入等很多方面这些学校都是大手笔、大动作。我们所到的每所学校,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文化墙”、“院士路”、主题文化展以及国学讲堂,更不用说底蕴深厚的校史馆、博物馆等等。强大的经济实力奠定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基础,坚实的物质文化为学校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力量。应该说,这不仅体现政府落实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务实行动塑造了政府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良好形象,还有力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办学者,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我们也要加强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呼吁,争取支持与帮助,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做为一校之长、学校领导,应牢记“三流的学校抓常规,二流的学校搞特色,一流的学校做文化”的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文化体现了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因此,校长要亲自挂帅,努力引领全体师生用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2.挖掘历史、开拓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湘地的教育人都非常注重学校文化中核心理念的提炼与打造。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根据自己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说、历史事件或人物等传统文化提炼出了自己的核心理念。如明德华兴中学的“磨血育人,坚苦真诚”,芷兰中学的“滋芷育兰,砥柱中华”,长郡双语学校的“朴实沉毅”,南雅中学的“公勤诚朴”,常德四中的明义教育理念……或是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上继承,或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创新提炼,都一言以蔽之。这些核心理念决定了学校的“思”和“行”,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理念的体现首先体现在外显环境上。如常德四中的“校园拾景”无不体现了其“明义”文化的特点;又如长郡双语,其吸收长沙贡院、文庙之精髓,纳楚天之灵气。在校园一角还原了“长沙府中学堂”的遗址——澄池有约谁赴宴?又如明德华兴,其校名“明德”取义于“四书”中的《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建校一百多年来,其校名、校址、校训、校歌一直传承不变,这在湖南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因黄兴、陈天华、任弼时、周小舟等历史风云人物曾在此执教或就读,学校于2011年在校内建成了“华兴会成立会址纪念馆”。这些物化的外部环境让我们一踏进校园就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育人理念的熏陶和感染,让我们感受到学校历史的厚重感。当然,也许我们更多的学校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这些学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至少我们应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清晰的育人目标,我们所有的办学行为都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去传承、去落实,这才不致迷失了方向。“传承开发历史文脉,让学校古朴庄重有韵味;开拓创新校园活动,让学校生动活泼有灵气”是我们所有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追求。

 

    3.理念引领下的真抓实干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光有历史的挖掘,只有理念的提炼和外部环境的构建,而没有理念指导下的实际行动,那是不能称之为文化“建设”的,那就是典型的两张“皮”,是“说”和“做”的严重脱钩,是达不到文化育人的效果的。只有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达到融合、合美的境界。应该说,我们考察的学校整体说来在两者的结合上都做得不错。特别以南雅中学、长郡双语、明德华兴、常德四中尤为突出。如明德华兴,依照“磨血育人,坚苦真诚”的育人理念,突出自己的学校办学特色。其男子篮球一直是国家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素有“泰安球王”之称。目前,学校聘任中国前男子篮球队教练、国家级教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柳继增、王立彬先生为学校的名誉校长和名誉教练。校篮球队相继出访美国洛杉矶湖人队及台湾地区。2009年-2010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全国首个教育实践基地,著名音乐家李谷一老师、著名作曲家王佑贵创办的“明星艺术班”,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刘人岛创办的“人岛画室”相继落户明德中学。2011年8月的中澳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明德艺术团赴悉尼歌剧院进行文艺书画展演。另外,学校定向越野队、跆拳道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等等。又如南雅中学,其根据寄宿制中学的特点,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突出文化立校中的一个“雅”字。学校紧握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脉搏,实施课程改革常态化、校本教研专业化,为学生量身打造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南雅校园充分施展个性,茁壮成长。学校团学活动异彩纷呈,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增进和谐的重要载体。一路的考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理念+行动才是最好的诠释。

   

     4.师生的共同参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一所 “书声琅琅、歌声琅琅、笑声琅琅” 的学校才是孩子们喜欢的好学校;一所能促进教师们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的学校才是老师们的心灵家园;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师生的创造力;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只有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地生根发芽。在这些学校的考察中,这个感觉尤其强烈。在常德四中,学校为铸就“明义文化”品牌发动全体师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语文组的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了《明义经》,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并把《明义经》篆刻在明义石上,与校园竹、桂、栀林构成一处精致、典雅的明义景观。“校园拾景”配诗由全校老师参与,学校校歌也由学校音乐老师共同创作。其次,师生们办起了“明义堂”。每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学校还发动师生一起编写了明义堂校本课程《明义点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国学知识,进一步体会“明义经”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教学改革、班级管理中对师生及广大教职工进行“明义”熏陶,铸就了学校的教育品牌。在长郡双语实验学校,活动开展扎实有效,如“我的叛逆我做主”的主题班会,师生家长交流之深刻,学生主持驾驭能力之强,对热点问题解决之成功都令人震撼。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育人模式。在明德华兴中学,每个进到明德华兴的孩子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从“华兴会成立会址纪念馆”开始进行校史教育;在明德的每个班级,都有个性张扬的班级文化,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课堂常态;其学校的走廊文化、教室图书角都由师生共同完成;其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全部都由老师们自行开发;在这次的考察中,我们到校后的学校工作汇报、学校景观介绍等所有工作都是华兴的学生完成,孩子们的介绍时时唤起我们“恰同学少年”的感觉!很棒!他们的落落大方、彬彬有礼,也给来宾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让我们真正领略、见证了文化育人的力量。

 

    三、值得商榷或改进之处:

 

    1.克服学校文化的蓝藻现象。学校文化不等于景观的堆砌,应长远、总体规划,特别关注细节。学校文化是什么?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体,以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并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文化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深入到学校每一个成员血液里的精神。但是,在我们考察的某些学校里面,也有景观堆砌、附庸风雅之嫌,这就是学校文化的蓝藻现象。如芷兰实验学校。文化景观杂乱芜杂。在参观其花费巨资的文化长廓时,我们一直在想,到底有多少学子会在此驻足,聆听先辈和自己的声音?如果这只成为一道景观,那跟我们的初衷又有多远?思考之后,再映入眼帘时便有了“文化碎屑”之感,对文化的浅层表述,点滴的文化记号被无限扩大,文化的复古主义、拿来主义其实反映了学校文化的虚假信仰。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只要能在随意间给学生以教育和启发,达到那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就好,不能刻意地为做文化而做文化。学校文化一定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一定要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它不仅仅是孤立存在的一大堆漂亮的、美丽的浮萍景观而已。

 

    2.隐形文化和外显文化的完美结合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考察湖南的几所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是,学校文化的理念突出、明确,都能很好地挖掘和传承原有的学校文化,做得很全面、很细致、很有条理。其实更多的看到了两种学校文化的存在,长沙的几所学校,很注重学校内涵的发展,学校的隐形文化做得很精细,如均衡优质师资在团队成长中体现优质学校教研文化的传承,教研文化的精细化,课堂观察与评价,教师的四维评价以及家校联动等都能关注老师的良性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常德的两所学校特别是芷兰实验学校更加突出学校显性文化的打造,能挖掘屈原文化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师生参与开发的校本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厚重而宏大。文化墙涉猎古今,国内外的名人轶事及生平贡献,能让学生在随意的观看中吸取知识,明确指向。古文化的诵读和充满古朴典雅的书屋,刻意陶冶学生的情操。然而这样的文化是否显得有些厚重或形式,作为初中的孩子会不会感觉到那些人为制造的文化而压抑呢?两地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长处,然而根据地域、风俗、文化氛围等差异,学校文化究竟怎么打造?我们想,随意、顺时适合学生发展的自然形成可能会更好。隐形文化和外显文化如何结合得更完美是所有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都应思考的问题。

 

    文化是一种文明进程的积淀,学校文化又是校园文明的标志。六天的考察,让我们感受到了湖南学校文化建设彰显的特色。它们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创新;既有内涵的发展,又有外显的大气;既有“静”的庄重,又有“动”的活泼;既有制度的规范,又有人文的温暖……应该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是一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画卷,它就像灵丹妙药,滋养着师生们的心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有一句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省情不同、市情不同、县情不同,校情也不同,我们学习和借鉴,绝不是简单的嫁接和移植,“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何把学校的理念使每位师生入脑入心,以文化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只有在吸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区、本校教育实际生成我校的文化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