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成果

道之云远 且行且思

来源:教育部第22期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   发布时间:2013-11-07 16:16

       随着12日深夜飞机降落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我们为期一周的教育考察亦落下帷幕。六天中,我们考察了六所学校(长沙市南雅中学、湖南长郡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湖南长郡双语实验学校、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常德四中、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利用午间游览了橘子洲头、岳麓书院、韶山毛泽东故居等。一路走来,收获良多。

       湖南属于我国的中南部地区,虽然是毛主席等伟人的家乡,但和沿海地区相比,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进入长沙,我们到处看到大厦、地铁建设的身影,这似乎也预示着一种希望的升腾。
初入校园,我们看到了以长沙为代表的湖南教育的一个外显特点,集团办学、超大规模、9年乃至12年一贯制学校比比皆是。于是我们探寻其教育的渊源与思路。


     下面就以考察的长沙、常德学校为例,谈谈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德育亮点,以及我们的思考。


       一、德育亮点


     (一)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环境育人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上伟人的聚集地。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无论是校史馆、纪念馆、文化长廊,我们都看到了学校对于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比如长沙明德华兴中学的华兴成立会故址,就很好了利用了革命历史给予学生精神的影响;又比如南雅中学的校史馆,从雅礼中学的沿革开始,娓娓道来雅礼精神的起源。还有常德芷兰中学,利用校名出自于楚辞《湘夫人》的文化意味,构建了屈原文化为主题的爱国教育与生命课堂。


       南雅中学的未名湖、曲水亭阁;长郡双语的“长沙府中学堂”的遗址门庭、学校所在的世界地理坐标,明德华兴的创始人胡元倓先生塑像、楚辞亭,常德四中开发的“故园记忆”等校园拾景、常德芷兰的“屈原”“惜时”“橘颂”雕塑及文化长廊,让我们在驻足流连中,不禁感佩这些学校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精细。


      (二)立足清晰的德育理念,构建系列化德育目标:


       德育为先,立人为本。在我们聆听几所学校的校长阐述的办学理念中,“面向全体”、“成人先成才”等建构了基本的价值观,代表着正确的德育方向。如长郡教育集团董事长卢鸿鸣先生的“只只蚂蚁爬上树”“两手都要硬”,常德四中的“培养明义之人”,长郡双语的“让每位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等,都显示了清晰的德育理念。在常德芷兰,其德育工作分阶段地提出不同目标,小学部提出“文明习惯,有教养”,初中部提出“学会感恩,有爱心”,高中部提出“践行责任,有担当”的阶段目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充分显示了该校德育团队的智慧与踏实。


     (三)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设计,推进活动课程化


      麓山国际的李校长说,他们在设计活动时,坚持“一切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在实施前充分酝酿,从主题、目标、操作细则、活动评价等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并以校本课程的要求规划所有的活动,使之发挥德育的最大效能。

       长郡双语的“五节五走进”,从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社团节,以及走进军营、走进新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还有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的跑操,都根据其活动特点,进行课程化设计。


       常德四中的“一生双爱好,爱好伴一生”理念指导下的“千人腰鼓”活动,就是将学生的特长发展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在每个教室的后面都看到放置腰鼓的整齐橱柜,让我们未见千人腰鼓的场景,但仿若已闻其声。


      (四)德育课程化与课堂德育渗透:


      从六所学校的介绍以及我们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在德育课程化与课堂、课程育德方面,他们也正在做着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充分挖掘相应基础学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实现课程育德、课堂育德。


       如长沙的部分学校将一定学科如品生、品社等课堂作为突破口,以日常所有基础课堂作为教学主渠道,强调以“新”动“心”、以“真”促“忆”、以“情”催“思”、以“巧”激“情”,从而落实和推进课程育德及课堂德育的渗透,实现课程育德与课堂育德的主导功能和育人价值。


       2.依据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设计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作为课堂育德的拓展与延伸,并通过规范化与精细化的活动管理将德育课程化,同时体现层次化、序列化和系统性。


       譬如常德四中依托“明义”这一核心目标,充分将 “明德尚义”主旨用到极致:编写了《明义点读》校本课程,形成了《明义点读》“明义之歌”等德育课程,围绕学会生活、学会合作等,四中教师自编了“明义三字经”。更重要的是开设每周一节的“明义讲坛”(七年级),以及每天15分钟的经典诵读,都将以德育人于课堂之上,课程之中。有形有神,有效突出与强化了“明义人”对“明义”核心文化的认同。明德华兴中学借助华兴会成立会故址及明德百年积淀的明德文化,生成了“华兴会史”“明德乐诚堂史话”等德育课程。芷兰实验学校则抓住“沅有芷兮澧有兰”背后的屈原及楚文化,挖掘着其深刻的德育资源和内涵,通过道德大讲堂等德育途径形成了如《芷兰学生习惯三字经》等之类的系列德育课程。


      (五)多种形式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麓山国际的“德育草根研究”很让人敬佩,他们用德育专题研讨方式培训班主任队伍,每次会议,采取的是班主任提问的方式,每位班主任提出有关班级管理的三个困惑,然后德育干部进行筛选问题,再交给每位班主任抽签,各得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写出讲稿,在会议上交流。李校长说,在班主任培训上,他们首先以职业道德为起点,从职业技能抓起,同时以三个维度(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同伴同事、主管领导)全方位地予以评价跟进,使得年轻的班主任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南雅中学以“13510工程”促进教师及班主任成长,提出“一年适应,三年胜任,五年骨干,十年名师”的成长目标。同时将党支部建在年级段,将副校长、中层干部直接落在年级段,和麓山国际一样,以“下沉式”管理来带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并且可以随时关注到年轻教师的心理成长与专业发展。


      二、思考与商榷


    (一)基础教育阶段,庞大的学校规模与多学段,利大还是弊大?


      除了常德四中、长沙明德华兴初中,其余的四所学校都不止一个学段,麓山国际更是12年一贯制的学校。私以为,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年段的孩子,对于校园一草一木、设施设备的需求亦有所不同,更关键的是不同年龄孩子对人对事的认知、判断不同。如此聚合在一个校园中,虽然分区管理,但是儿童耳目所尽之处,总有超出其领悟、接受的部分。这如何是好?
无论公办民办,除了常德四中、长沙明德华兴,每个班级的班额均超过60,甚至70以上。长郡双语的校长在介绍中提到,作为外语特色校,因为班额的原因,他们的口语课只能成为选修课。在其余的几所学校,每位校长都无法拿出惠及全体学生的德育活动(除了春秋游及高一军训)。倒是常德四中,将腰鼓作为全体学生必学项目,为七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校本《明义点读》等。
从每位校长娓娓道来的有多少学生上一本线、被北大清华录取的数据中,不难发现,这种大班额的体制下,这些学校走的是精英教育之路,是否有应试教育统领下的素质教育之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否更多地只能作为一个“假做真时真亦假,无做有时有亦无”的陪衬之惑?


      (二)初小阶段的寄宿制,如何保证孩子有正常的亲子互动与社会认知?


      在麓山国际和常德芷兰,我们领略到小学生的天真可爱和初中生那种“小大人”的严肃。作为教育者,我们明白,在每位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关爱是不可或缺的。六七岁的孩子,过早地脱离了父母每天亲昵的抚摸与问候;十一二岁的孩子,每天没有听到父母温暖的唠叨……他们得到的爱与教育,是正常的吗?另外在寄宿制的学堂,孩子几乎与外界隔绝,让我们这些曾经享受过“结伴行走在放学路上”成年人,情何以堪?


      德育,被形容为“行走在孩子们心尖之上”“孩子们心灵的守望”。一路走来,六所学校几乎都是在湖南特定的教育体制下强大着、发展着。我们无需评论其深层次的优与劣,只期从这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甚至是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中能“取一瓢饮”足矣!即已不枉此番伟人故里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