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着“常春藤”学院的十年之约,今天,梅岭人和许多关心梅岭发展的人如约回归学院,回归美好的教育田园。在这10年里,梅岭坚持以一种学院式的研修方式努力向着未来进发。走得越远,初衷越明晰,不懈地探寻教育的使命、学校的使命、教师的使命成为了新时代梅岭新的命题。
“常春藤”学院十年回顾
2018年7月15日,扬州市梅岭小学“常春藤”学院暑期培训活动在花都汇校区拉开帷幕。本次培训活动由新教育研究院、江苏教育编辑部、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童教育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梅岭小学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事业局的关心指导下具体承办。
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昌明先生、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副书记刘马根先生、《江苏教育》副主编蒋保华先生等领导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卢廷顺先生、扬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姜师传先生、扬州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居殿峰先生、扬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赵云先生、扬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长杨广斌先生、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州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谈心先生、以及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事业局局长王娟萍女士、副局长范如祥先生也应邀莅临了本次会议。
刘马根副书记指出景区突出改革创新,夯实民生基础,将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打造成扬城基础教育的样板。他要求梅岭小学依托“常春藤”学院平台,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有效提升区域教育的影响力,助力世界级景区的建设。昌明副局长对梅岭小学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校本研修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希望梅岭小学以“常春藤”学院创建10周年为契机,铭记初衷,自觉锤炼教育思想,开启学校教育的新征程。蒋保华副主编从自己结缘梅岭小学“常春藤”学院的经历谈起,结合自己对“常春藤”的理解,高度赞扬了梅岭小学学院式培训活动的前瞻性理念,对梅岭小学在课程变革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认同,并代表江苏教育编辑部表示要加强与梅岭小学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梅岭小学陈文艳校长作题为《来自未来的召唤:一种有使命的学习》的主题报告,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梅岭小学以办面向未来的学校为基本宗旨,以走向课程4.0时代为目标,以实现儿童自主成长为愿景,通过“常春藤”学院研修活动践行“一种有使命的学习”的理路、策略与行动。陈文艳校长从教育、学校、教师三个层面诠释了使命感的内涵,从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儿童生命成长三个维度阐明了梅岭小学对于主题的理念解读、价值厘清与行动架构。
回归学院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每一次暑期回归学院后,脚步都会更加坚定,“常春藤”学院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唤醒了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怀,使得一批潜在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激动人心的颁奖典礼。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始终贯穿的主题,体现着人类理性和感行融合的最高境界,而对于教育而言,学习让我们与儿童共同成长;学习让我们与教育不离不弃;学习是我们与未来邀约的共同方式;所以,2018年度“常春藤”学院课程聚焦“有使命的学习”,每个学院课程按照“人文”“专业”“生活”和“反哺”4类,以时间为单位整体建构,四大子学院立足学院本身特质,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寻找学院主题。“连接过去、看见未来”让课程为儿童自主成长服务,让课程为儿童自我实现服务。“常春藤”学院的教师代表孙菲、马天明为大家推介2018《学院年度课程》。
教育是一种心智与情感的守望,心怀对教育的爱,这样才能看见学习。心怀对教育的真,才能看清自己。宁波赫德实验学校中方大校长李庆明先生用多种方式全方位阐述了《“翻身道情”:身体与未来学习》的专家主题报告。
梅岭一直认为,一所学校的品质提升与这所学校中每一个成员的内质提升紧密相关,梅岭一直期望,价值引领教师的行为自觉,行动催生教师的专业成长。正确评估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价值,提高教师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这些都是一所学校品质提升的内核。而这些样貌在这所学校都能看见。由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唐晓勇校长和他的团队为大家带来了专家报告和项目统整课程展示。 今年是梅岭小学“常春藤”学院成立的第10年,作为梅岭小学名校联盟学校、前瞻性项目合作学校、区域教育发展结对学校的佛山市东平小学、海南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湖北襄阳恒大小学、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张家港实验小学等10余所省内外知名学校的代表近500人与本校的300位教师共同参加了活动,应邀为本次活动开设示范课和讲座的省内外特级教师与专家学者近20人,活动的举办规模与辐射影响为历年之最。
整个培训活动将历时3天,分别聚焦“教育使命的澄清与明确”“当下的教育使命及其实践”“教育使命的确认与实现”三个内容衔接、逻辑关联、目标递进的主旨任务展开。通过专家讲座与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念引领;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现场评议研讨的方式推动实践深化;通过课程成果展示、沙龙互动交流的方式提升研究智慧。依托梅岭小学“常春藤”学院这一研修平台,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倾听到教育专家前瞻性思想,和学者近距离对话,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与结果,化解了教学实施中的诸多困惑与问题,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更好地投身面向未来的课程变革。
老师们的感悟
虽是盛夏,但是“常春藤”的召唤,儿童的未来,专家的引领,尤其是《江苏教育》副主编蒋保华高频的磁场,再次点燃了我们梅岭教师的追梦情怀,在浮躁的尘嚣中走向绿叶葳蕤的教育世界,多与教育世界之外的生活、人物对话,打开学科壁垒,打开校园围墙,开垦出水草鲜美的梦泽地!他对三个关键词即“常”“春”“藤”的理解,精辟、独到、智慧、诗意!
吴建新
激情似火的“常春藤”培训,有幸聆听了《江苏教育》副主编蒋保华的一番演讲和真知灼见,他盛赞“常春藤”学院是一种有责任的引领,有使命的召唤。同时提到三个关键词,“常”是常识、常态的意思;“春”即是未来的召唤,生命的延续;“藤”是打开的意思,打开自己,打开学科,打开学校。即回到常态,让生命增值,让视角打开。并认为梅岭小学传达出的一种精神和气质,灵动而不喧闹,静美而不浮躁。
陈静
在开幕仪式上,市局领导昌明副局长热情洋溢的致辞里既有对学校办学成果的肯定,又饱含着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殷切希望,让我感触颇深。当提及“我也希望梅岭小学的各位老师能够铭记‘常春藤’学院的初衷,自觉锤炼教育思想,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时,我深深感受到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之大。对于教育者而言,责任更是必须肩负的,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一切工作才会更有序,有质。当然,光有责任感还不行,更重要的是树立终身学习、发展的意识,让教学成为艺术,让工作成为享受,获得生活的幸福感和生命的认同感。
祝青
感言刘书记的讲话,领悟到了学校成长对区域民生发展的重要性。办好一座学校,提升学校内涵,推进优质教育品质,不仅需要对外打造好一张响亮的名片,增加影响力和感染力,还需要老师们持续努力,依托教育平台,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高瞻远瞩的目光,眼望教育未来,为景区基础教育背负光荣的使命。
周卫峰
唐校长这次演讲的重点是构建统整项目课程,让学习和生活高度关联。重新统整的各项课程让我们耳目一新!首先是源于儿童的认知,三个关键词:统整、项目、技术,贯穿整个演讲过程!不要让座位永远排排坐,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座位的摆放只是表面,课程的改革才是始终!
周莹
听了唐晓勇先生的讲座,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项目式统整学习。当前国际上跨学科学习是改革的主流。跨学科学习必须跟实际生活的问题紧密相连,而生活无法被刻意或人为地切割来配合现有科目之间的分际,因此学习不受分科的障碍,需要整体学习。分科教学让人变得专业,跨学科学习让人发展得更完整,而分科教学的“专业知识”是正确解决真实问题的基础,所以分科与跨学科需要协同发展,不能片面更不能走极端!
孙菲
李校长幽默,风趣,语言很具感染力,能吟、能唱,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现代教育专家的风采。李校长“身体学习”的观点让我加深了对于教育的理解,很多观点、案例都让我领略到了李校长眼中神圣的教育样态。
陈秀
语言是一种美妙的声音,同时也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声音。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平常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犯的一个错误,即忽视了孩子的语言。孩子们的语言中藏着许多情绪:不满愤怒、焦虑、紧张……如果教师平时能多关注多倾听,我想我们会更了解孩子们。
张莉